查学巴士 >中医中药>中药材

李子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李子

药材名称李子

拼音Lǐ Zi

别名李实(《别录》),嘉庆子(《两京记》)。

出处《滇南本草》

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果实

原形态李(《诗经》)

落叶乔木,高达10米。小枝无毛,红棕色有光泽。叶通常椭圆状披针形,或椭圆状倒卵形,长6~10厘米,宽3~4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渐狭至柄,边缘具密钝细复齿,上面中脉疏生长毛,下面脉腋间有束毛,余无毛;叶柄长1~2厘米,有数腺点。花常3朵簇生,白色,径1.5~2厘米;花梗长1~1.5厘米,无毛;萼长圆状卵形,无毛;花瓣5;雄蕊多数;雌蕊具细长花柱,子房光滑。核果球状卵形,径5~7厘米,先端梢尖,基部深陷,缝痕明显,被蜡粉,通常黄色或淡黄绿色,或微红。花期4~5月。果期7~8月。

生境分部生于山沟路旁或灌木林内。常栽培于庭园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
化学成分果肉中可得天门冬素0.1%,尚含谷酰胺、丝氨酸、甘氨酸、脯氨酸、苏氨酸、丙氨酸、γ-氨基丁酸等氨基酸等。

性味甘酸,平。

①《别录》:"味苦。"

②《干金·食治》:"苦酸,微温,涩,无毒。"

③崔禹锡《食经》:"小冷。"

④《日用本草》:"味苦甘酸,微毒。"

归经《本草求真》:"入肝、肾。"

功能主治清肝涤热,生津,利水。治虚劳骨蒸,消渴,腹水。

①《别录》:"除痼热,调中。"

②孟诜:"去骨节间劳热。"
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益气。"

④《滇南本草》:"治风湿气滞血凝。"

⑤《医林纂要》:"养肝,泻肝,破瘀。"

⑥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清肝涤热,活血生津。"

⑦《泉州本草》:"清湿热,解邪毒,利小便,止消渴。治肝病腹水,骨蒸劳热,消渴引饮等证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生食或捣汁。

注意①《千金·食治》:"肝病宜食。""不可多食,令人虚。"

②《滇南本草》:"不可多食,损伤脾胃。"

③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多食生痰,助湿发疟痢,脾弱者尤忌之。"

复方①治骨蒸劳热,或消渴引饮:鲜李子捣绞汁冷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
②治肝肿硬腹水:李子鲜食。(《泉州本草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李子

药材名称李子

拼音Lǐ Zi

英文名fruit of Jampanese Plum.

别名李实、嘉庆子、山李子、嘉应子

出处出自《滇南本草》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李的果实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unus salicina Lindl.

采收和储藏:7-8月果实成熟时采摘,鲜用。

原形态李 乔木,高达9-12m。树皮灰褐色,粗糙;小枝无毛,紫褐色,有光泽。叶柄近顶端有2-3腺体;叶片长方倒卵形或椭圆倒卵形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细密浅圆钝重锯齿。花两性;通常3朵簇生;萼筒杯状,萼片及花瓣均为5;花瓣白色,雄蕊多数;排成不规则2轮;雄蕊1,柱头盘状,心皮1,与萼筒分离。核果球形或卵球形,直径3.5-5cm,栽培品种可达7cm,先端常稍急尖,基部凹陷,绿、黄或带紫红色,有光泽,被蜡粉:核卵圆形或长圆形,有细皱纹。花期4-5月。果期7-8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-2600m的山沟路旁或灌木林内。

资源分布:除内蒙古、新疆、西藏外,全国各地多有分布和栽培。

栽培生物学特征 对气候的适应性强,对土壤只要土层较深,有一定的肥力,不论何种土质都可以栽种。对空气和土壤湿度要求较高,极不耐积水,果园排水不良,常致使烂根,生长不良或易发生各种病害。宜选择土质疏松、土壤透气和排水良好,土层深和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建园。

栽培技术 用分株和嫁接繁殖。生产上提倡用嫁接繁殖。常用的砧木有毛桃和李砧。芽接一般在7月中旬至9月,枝接宜于冬季或早春萌芽前进行。苗木质量对定植以后的生长状况关系极大,注意选择壮苗栽培才能早结丰产。为便于田间操作,可采用宽行密株的栽植方式,在立地条件好的果园,可用4m×6m的行株距,在立地条件差的果园可用3m×5m的行株距。

田间管理 扩坑改土,深翻施重肥。追肥应以勤施薄施,梢期多施为原则。肥料要先稀后浓,用量随树体扩大而增加,注意整形控梢,培养丰产树型,夏剪主要将徒长枝进行摘心或短剪,并疏剪从主干、主枝萌发出来的徒长枝,冬剪主要是剪去枯枝、病虫枝、下垂拖地枝。

病虫害防治 炭疽病,为害叶部,早春发芽前喷5度的石硫合剂,或喷1:1:100的波尔多液。流胶言不胶病,为害干、枝树皮,夏、秋季对已感病的树用800倍代森铵或800倍托布津喷射,并刮除病部。蚜虫,为害新梢,可用烟叶浸出液,连续喷洒2-3次,每隔7-10d喷洒1次。

性状果实呈球状卵形,直径2-4cm,先端微尖,基部凹陷,一侧有深沟,表面黄棕色或棕色。果肉较厚,果核扁平长椭圆形,长6-10mm,宽4-7mm,厚约2mm,褐黄色,有明显纵向皱纹。气微、味酸、微甜。

化学成分果实含赤霉素A/32(gibberellin A/32)。还含胡萝卜类色素,如β-胡萝卜素(β-carcotene),隐黄质(cryptoxanthin),叶黄素(lutein),堇黄质(violaxanthin)及新黄质(neoxanthin),并含维生素A。

性味甘;酸;平

归经肝;脾;肾经

功能主治清热;生津;消积。主虚劳骨蒸;消渴;食积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0-15g;鲜者,生食,每次100-300g。

注意1.《千金·食治》:肝病宜食。不可多食,令人虚。

2.《滇南本草》:不可多食,损伤脾胃。

3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多食生痰,助湿发疟痢,脾弱者尤忌之。

各家论述1.《名医别录》:除痼热,调中。

2.孟诜:去骨节间劳热。

3.《日华子本草》:益气。

4.《滇南本草》:治风湿气滞血凝。

5.《医林纂要》:养肝,泻肝,破瘀。

6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清肝涤热,活血生津。

7.《泉州本草》:清湿热,解邪毒,利小便,止消渴。治肝病腹水,骨蒸劳热,消渴引饮等证。8.《本草求真》:《素问》言李味属肝,故治多在于肝,正思邈所谓肝病宜李之意也。中有痼热不调,骨节间有痨热不治,得此酸苦性入,则热得酸则敛,得苦则降,而能使热悉去也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土大黄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土大黄药材名称土大黄拼音T Di Hun别名红筋大黄、金不换[江西、湖北]、血三七、化雪莲、鲜大青[江苏苏州]来源为蓼科酸模属植物土大黄Rumex madaio Makino[R. daiwoo Makino],以根和叶入药。秋季挖根,洗净,切片,晒干或鲜用。叶随用随采。原形态多年生

  • 红景天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红景天药材名称红景天拼音Hón Jn Tin来源景天科红景天属植物红景天Rhodiola saera (Prain) Fu,以全草入药。9~10月采集,洗净晒干。性味甘、涩,寒。功能主治清肺止咳,止血,止带。用于肺热咳嗽,咯血,白带;外用治跌打损伤,烧烫伤。用法用量

  • 桃核承气汤

    药方名称桃核承气汤别名桃仁承气汤(《医方类聚》卷五十四引《伤寒括要》)。处方桃核50个(去皮、尖)桂枝6克(去皮)大黄12克甘草6克(炙)芒消6克功能主治破血下瘀。治瘀热蓄于下焦,少腹急结,大便色黑,小便自利,甚则谵语烦渴,其人如狂,至夜发热,及血瘀经闭、痛经,

  • 月蚀疳疮

    病名。见《证治准绳疡医》。多由风湿热毒熏蒸所致。症见耳廓上生疮,痛流黄水,时发时愈。治宜清热除湿。可选用黄连解毒汤、五味消毒饮、温胆汤等加减。外用胡粉散。

  • 百岁铁娃丹

    药方名称百岁铁娃丹处方当归2两,枳实(炒)1两,神曲(炒)1两,山楂1两,全蝎1两,麦芽(炒)1两。制法上为细末。功能主治消化积聚,消热祛风。主小儿停食停乳,积滞不化,腹膨胀满,大便秘结,急热惊风。用法用量每35两细末兑入牛黄2两,朱砂20两,豆霜2钱5分,共为极细末

  • 心包经

    手厥阴心包经之简称,见该条。

  • 灸疱

    灸法术语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指以艾炷直接灸灼穴位。致使灸处皮肤引起脓疱,称灸疱。《针灸资生经》引《明堂》曰:“凡着艾的疱发,所患即瘥;不得疱发,其疾不愈。”说明灸疱是化脓灸过程中的正常现象。有因灸法不当,火毒伤及皮肤所发之疱,亦称灸疱者,见《刘涓子鬼遗方》

  • 桃仁芍药汤

    药方名称桃仁芍药汤处方桃仁10克 芍药 芎藭当归干漆桂心甘草各6克制法上七味,哎咀。功能主治活血化瘀。治产后血瘀腹痛。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,煮取400毫升,分三次服。摘录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三

  • 半边山

    药材名称半边山拼音Bn Bin Shn来源药材基源:为荨麻科植物条叶楼梯草带根茎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latostema sublineare W.T.Wang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切段,鲜用或晒干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。茎高达25cm,上部被白色长柔毛及淡锈色鳞片。叶互生;无柄;黄绿

  • 八将驱邪散

    药方名称八将驱邪散处方麝香3分,川山甲(炙)1两,蜈蚣(炙,去头足)3钱,土狗(炙)5钱,地龙(去上,炙)5钱,番木鳖(酥炙)5钱,金鼎砒5钱,雄黄5钱。制法上为末。功能主治大风瘫烂败症。用法用量八将追魂丹,三厘散。退药:乳香、没药、血竭、朱砂、当归、元参、胡麻、